吴晗讲历史系列 (套装全4册)史学大家吴晗带你拆解千百年来的历史疑案,看懂明朝JI具特色的“厂卫制度”,剖析王臣将相的性格与命运,览尽中国五千年历史风貌和时代变迁!!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本书秉着对历史严谨公正的态度,详细讲述三大特务机构的历史、职能,一本书看懂JI具明朝特色的“厂卫制度”!看大明朝政治特产——厂卫二百余年如何搅动帝国风云。
《从金瓶梅到清明上河图:吴晗读史札记》:一部比小说还好看的历史推理开山之作,史学大家拆解千百年来的历史疑案,于细微处真正读懂金瓶梅和清明上河图
《中国历史常识》:268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历史常识,从先秦写到中华民国诞生,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所有重要知识点,带你览尽中国五千年历史风貌和时代变迁!适合历史入门者、青少年阅读!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可以照出王朝兴废,朝代更易,还可以照出当时人们的思想,社会的风俗,以及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之下的复杂人性。吴晗讲历史系列,既是如此。
作者简介
吴晗,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尤精于明史,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渊源、历史疑案有深入的研究,对历史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解读有精彩的论述。其代表作有《朱元璋传》《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读史札记》《灯下集》《春天集》《投枪集》《学习集》等。
精彩书评
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中国历史学家 吴晗
广大青年都有强烈的学习历史的要求,但是缺乏可读的书,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我们在各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编了这部《中国历史常识》,就是为了适应这个强烈的要求,帮助广大青年学习中国历史知识。——中国历史学家 吴晗
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的人,是历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吴晗同志在这方面的工作是使人怀念的。——中国历史学家 白寿彝
中国绝大多数学者都只能作死学问,费孝通无疑是他这一代知识分子中*智慧、悟性与分析力的社会科学家,吴晗亦是一位*重视打通古今的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 ——郑也夫
目录
吴晗讲历史(套装共4册)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目录
第一章 厂卫之前,恐怖气氛初露端倪
朱元璋一统天下
大力改革官僚机构
设监察机关弹劾百官
军队上创立卫所制度
安插眼线严密监视将士
大规模丈量土地和普查人口
用“路引”限制百姓流动
第二章 皇帝私人侦探机关的设立
厂卫的设立与沿袭
厂卫的体制
诏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廷杖:官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厂卫之弊
第三章 锦衣卫:参与大屠杀的帮凶
胡蓝党案
空印案和郭桓案
文字狱
明代的酷刑
第四章 东西厂:明代的宦官专权
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
朱棣打破祖制重用宦官,创立东厂
宦官郑和被秘密委派下西洋,是否另有内情?
庶民如何进入仕宦阶级?
广收贿赂的东厂太监
骄奢淫逸的生活:赌博、狎妓、倡优……
权倾一时的厂公魏忠贤
阉党爪牙阮大铖
斗来斗去的党争
第五章 明朝亡于流寇,还是厂卫?
太监:皇帝聚敛财货的爪牙
残暴不仁的仕绅阶级
为所欲为的官吏
顺势而生的“流寇”暴动
明末“流寇”的必然兴起
叛乱之下更变本加厉的剥削
统治权之倾覆:厂卫制度的覆灭
《从金瓶梅到清明上河图:吴晗读史札记》
目录
第一章 《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的故事及其衍变
一、《金瓶梅》的故事 004
(一)《清明上河图》和唐荆川 004
(二)汤裱褙 007
(三)况叔祺及其他 009
二、王忬的被杀与《清明上河图》 012
三、《金瓶梅》非王世贞所作 021
四、《金瓶梅》是万历中期的作品 026
(一)太仆寺马价银 027
(二)佛教的盛衰和小令 032
(三)太监、皇庄、皇木及其他 035
(四)古刻本的发现 040
五、《金瓶梅》的社会背景 042
第二章 西王母的传说
一、西王母故事的衍变 053
(一)道德家的西王母 063
(二)羿与嫦娥 063
(三)汉晋以来词人与王母上寿 064
(四)西王母与西戎及其他 067
(五)西王母与动、植、矿物 072
(六)西王母使者 077
(七)西王母的装饰 080
二、西王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 086
第三章 《山海经》中的古代故事及其系统
一、黄帝 102
二、颛顼 104
三、帝俊 106
四、大皞 111
五、少皞 112
六、炎帝 114
七、鲧与禹 117
八、夏后启 119
九、伯夷及南岳 120
十、羿的故事 121
十一、稷 122
十二、帝,女娲,尧与汤及其他 124
十三、蚩尤,昆吾,穷奇,夔,窫窳及其他 126
第四章 胡惟庸党案考
一、《明史》所记之胡惟庸 151
二、云奇告变 158
三、如瑶藏主之贡舶 165
四、胡惟庸之罪状 175
五、明初之倭寇与中日交涉 190
六、胡惟庸党案之真相 200
第五章 王茂荫与咸丰时代的币制改革
一、《资本论》与王茂荫 209
二、科举制之弊端 213
三、咸丰时代钞法提议第一人 219
四、钞法施行中,诸多窒碍 226
五、大钱制的流弊显现,币制改革失败 238
第六章 《朝鲜李朝实录》中之李满住
一、李满住之家世 246
二、李满住的住地及建州左卫之西徙 256
三、明与朝鲜两属下之李满住 263
四、李满住之灭亡 275
《中国历史常识》
目录
第一编 / 001
中国猿人 / 002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 004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 006
黄帝 炎帝 蚩尤 / 008
尧 舜 禹 / 010
夏 商 周 / 011
殷墟 甲骨文 / 013
周文王 姜子牙 / 015
周公 / 017
春秋 战国 / 018
五霸 七雄 / 019
管仲 / 023
子产 / 024
卧薪尝胆 / 025
商鞅变法 / 027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029
苏秦 张仪 / 030
火牛阵 / 033
完璧归赵 / 035
将相和 / 038
毛遂自荐 / 040
信陵君救赵 / 043
图穷匕首见 / 045
端午节 / 048
诸子百家 / 049
“四书”“五经” / 052
孔子 孟子 / 055
老子 墨子 韩非 / 058
孙武 《孙子兵法》 / 061
班门弄斧 / 063
屈原 / 064
都江堰 郑国渠 / 067
第二编 / 069
秦灭六国 / 070
秦始皇 / 071
灵渠 / 073
孟姜女哭长城 / 074
陈胜 吴广 / 077
约法三章 鸿门宴 / 079
破釜沉舟 四面楚歌 / 082
汉初三杰 / 085
汉武帝 / 088
司马迁 《史记》 / 091
赵过 / 094
苏武牧羊 / 095
昭君出塞 / 097
王莽 / 099
绿林 赤眉 / 101
党锢之祸 / 104
佛教 道教 / 106
《论衡》 / 108
班昭 / 110
张衡 张机 / 111
扁鹊再世 华佗重生 / 114
黄巾起义 / 117
赤壁鏖兵 / 118
曹操 / 121
文姬归汉 / 123
三顾茅庐 / 124
晋朝的建立 / 127
石崇、王恺斗富 / 128
八王之乱 / 130
南北朝 六朝 / 133
闻鸡起舞 / 134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 136
魏孝文帝 / 138
葛荣起义 / 140
王羲之 / 142
顾恺之 / 143
祖冲之 / 144
范缜 / 146
《文选》《文心雕龙》 / 148
《齐民要术》 / 150
《水经注》 / 151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 152
第三编 / 155
隋朝的建立 / 156
隋朝的崩溃 / 158
隋末农民起义 / 160
贞观之治 / 162
魏徵 / 164
文成公主 / 166
武则天 / 168
唐代的长安 / 170
安史之乱 / 172
黄巢起义 / 173
刘知幾 杜佑 / 175
李白 杜甫 / 177
白居易 元稹 / 182
唐代著名书法家 / 184
唐代著名画家 / 185
唐代著名的雕塑家、音乐家、舞蹈家 / 187
孙思邈 / 188
玄奘取经 / 190
敦煌艺术 / 192
五代十国 / 193
周世宗柴荣 / 196
陈桥兵变 / 198
杯酒释兵权 / 198
杨家将 / 201
澶渊之盟 / 202
范仲淹 / 204
包公 / 205
王安石 / 206
梁山好汉 / 209
方腊起义 / 210
契丹 / 212
女真 / 213
宋代临安 / 215
八字军 / 217
黄天荡之役 / 218
岳家军 / 219
郾城大捷 / 220
秦桧 / 221
唐宋八大家 / 223
宋初四大类书 / 225
《资治通鉴》 / 227
《梦溪笔谈》/ 228
李清照 / 230
辛弃疾 陆游 / 231
宋朝四大书法家 / 233
宋朝著名的画家 / 235
第四编 / 237
元朝 忽必烈 / 238
文天祥 / 240
元曲 / 242
郭守敬 / 244
黄道婆 / 245
红巾军 / 247
朱元璋 / 248
靖难之变 / 250
迁都北京 / 251
土木之变 / 252
于谦 / 254
戚继光 / 256
澳门被占 / 258
东林党 / 259
《永乐大典》 / 261
李时珍/ 262
潘季驯 / 264
徐光启 / 265
明朝著名画家 / 266
李自成 / 268
张献忠 / 271
努尔哈赤 / 272
吴三桂 / 273
史可法 / 275
江阴人民抗清斗争 / 277
郑成功 / 279
康熙皇帝 / 280
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 282
文字狱 / 283
《四库全书》 / 285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 / 286
洪昇 孔尚任 / 288
第五编 / 291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正式纪年 / 292
我国历史上的朝代 / 293
我国的民族 / 295
首都北京 / 296
六大名都 / 297
天干 地支 / 299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 300
我国历史上的赋税制度 / 303
我国古代兵役制 / 306
世卿政治 官僚政治 / 309
从秦汉到明清的中央官制 / 310
从秦汉到明清的地方官制 / 313
古代选拔制度 / 316
科举制度 / 318
三教 九流 / 321
我国古代主要的农作物 / 323
四大发明 / 326
弓箭 弩 / 328
养蚕缫丝 / 331
六畜 / 333
船舶 / 336
瓷器 / 338
砖瓦 / 341
漆器 / 344
煤 石油 / 345
酿酒 / 347
糖 / 350
茶 / 352
汉字 / 355
少数民族文字 / 357
文房四宝 / 359
书 / 362
报纸 / 363
锅灶 / 364
家具 / 366
跪拜 / 368
穿衣打扮 / 370
音乐 / 376
舞蹈 / 382
第六编 / 387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388
鸦片战争 / 390
林则徐 虎门销烟 / 392
关天培 陈化成 / 396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 399
《南京条约》 / 401
《望厦条约》 / 402
拜上帝会 / 406
金田起义 / 408
《天朝田亩制度》 / 410
太平天国的北伐 / 412
杨韦事件 / 414
石达开 / 417
曾国藩 湘军 / 419
陈玉成 李秀成 / 421
太平军大败“洋枪队” / 423
《资政新篇》 / 425
小刀会 / 427
大成国 / 429
捻军 / 432
张秀眉 杜文秀 李文学 / 434
宋景诗 / 436
第二次鸦片战争 / 438
圆明园 / 441
北京政变 / 443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 445
租界 / 447
中国海关 / 449
第七编 / 451
洋务运动 / 452
天津教案 / 454
中法战争 / 455
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帝斗争 / 458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 459
邓世昌 / 462
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 463
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 / 465
门户开放 / 467
公车上书 / 468
强学会 保国会 / 471
《时务报》 / 473
严复 / 474
百日维新 / 476
戊戌六君子 / 478
《大同书》 / 480
义和团运动 / 481
八国联军 / 484
《辛丑条约》 / 485
东南互保 / 486
颐和园 / 488
慈禧太后 / 489
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的银行 / 493
退款兴学 / 495
第八编 / 497
新政 预备立宪 / 498
派遣留学生 / 500
日俄战争 / 502
英国侵略西藏 / 504
中国同盟会 / 505
三民主义 / 507
保皇会 / 509
《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 511
《苏报》案 / 513
秋瑾 / 515
中国最早的铁路 / 517
保路运动 / 519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 522
文学社 共进会 / 524
武昌起义 / 526
中华民国的成立 / 52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531
宋教仁 / 533
二次革命 / 535
袁世凯的皇帝梦 护国运动 / 537
张勋复辟 / 540
北洋军阀 / 543
护法运动 / 546
京剧 / 548
现代话剧 / 550
精彩书摘
厂卫的设立与沿袭
在旧式的政体之下,皇帝只是代表他的家族以及外环的一个特殊集团的利益,比较被统治的人民,他的地位,不但孤立,而且永远是在危险的边缘,尊严的神圣宝座之下,酝酿着待爆发的火山。为了家族的威权和利益的持续,他们不得不想尽镇压的法子,公开的律例、刑章,公开的军校和法庭不够用,也不便用,他们还需要造成恐怖空气的特种组织、特种监狱和特种侦探,来监视每一个可疑的人,可疑的官吏。他们用秘密的方法侦伺,搜查,逮捕,审讯,处刑。在军队中,在学校中,在政府机关中,在民间,在茶楼酒馆,在集会场所,甚至在交通孔道、大街小巷,处处都有这类人在活动。执行这些任务的特种组织,历代都有。在汉有“诏狱”和“大谁何”,在唐有“丽景门”和“不良人”,在宋有“诏狱”和“内军巡院”,在明有“锦衣卫”和“东西厂”,在袁世凯时代则有“侦缉队”。
锦衣卫和东西厂,明人合称为“厂卫”。从十四世纪后期一直到十七世纪中叶,这两机关始终存在(中间曾经几度短期的废止,但不久即复设)。锦衣卫是内廷的侦察机关,东厂则由宦官提督,最为皇帝所亲信,即锦衣卫也受其侦察。锦衣卫初设于明太祖时,是内廷亲军,皇帝的私人卫队,不隶都督府。其下有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北镇抚司专治诏狱,可以直接取诏行事,不必经过外廷法司的法律手续,甚至本卫长官亦不得干预。锦衣卫的正式职务,据《明史·职官志》说是“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凡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经过嘉靖初年裁减后,缩小其职权,改为“专察不轨妖言人命强盗重事”。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侦察“不轨妖言”,不轨指政治上的反动者或党派,妖言指宗教的集团如弥勒教、白莲教、明教等。明太祖出身于乡军,深知“弥勒降生”和“明王出世”等宗教传说,对于渴望改善生活的一般农民,所发生的政治作用是如何重大。他尤其了解聚众结社对现实政权有如何重大的意义和威胁,他从这两种活动中得到政权,也已为这政权立下基础,唯一使他焦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子子孙孙永远都能不费事地继承这政权。他所感觉到的严重危机有两方面,其一是并肩起事的诸将,个个都身经百战,枭悍难制;其二是出身豪室的文臣,他们有地方的历史势力,有政治的声望,又有计谋,不容易对付。这些人在他在位的时候,固然镇压得下,但也还惴惴不安。他身后的继承人呢,太子忠厚柔仁,只能守成,不能应变。到太子死后,他已是望七高年,太孙不但幼稚,而且比他儿子更不中用,成天和一批腐儒接近,景慕三王,服膺儒术,更非制驭枭雄的角色。他为着要使自己安心,要替他儿孙斩除荆棘,便不惜用一切可能的残酷手段,大兴胡蓝党案,屠杀功臣,又用整顿吏治,治乱国用重刑的口实,把中外官吏地主豪绅也着实淘汰了一番,锦衣卫的创立和授权,便是发挥这个作用。经过几次的大屠杀以后,臣民侧足而立,觉得自己的地位已经安定了。为了缓和太过紧张的气氛,洪武二十年(1387)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把锦衣卫所禁闭的囚徒都送刑部。隔六年,胡党蓝党都已杀完,朱元璋不再感觉到政治上的逼胁了,于是又解除锦衣卫的典诏狱权,诏内外狱毋得上锦衣卫,大小案件都由法司治理。天下从此算太平了。
不到十年,帝位发生争执,靖难兵起,以庶子出藩北平的燕王入居大位,打了几年血仗,虽然到了南京,名义上算做了皇帝,可是地位仍不稳固。因为第一,建文帝有出亡的传说,宫内自焚的遗体中不能确定是否建文帝也在内,假如万一建文帝未死,很有起兵复国的可能。第二,他以庶子僭位,和他地位相同的十几个亲王看着眼红,保不住也重玩一次靖难的把戏(这一点在他生前算是过虑,可是到孙子登位后,果然又闹了一次叔侄交兵)。第三,当时他的兵力所及的只是由北平到南京一条交通线,其他地方只是表面上表示服从。第四,建文帝的臣下,在朝的如曹国公李景隆、驸马都尉梅殷等,在地方的如盛庸平、安何福等都曾和他敌对作战。其他地方官吏文武臣僚也都是建文旧人,不能立地全盘更动。这使他感觉有临深履薄的恐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用得着他父亲传下的衣钵,于是锦衣卫重复活动,一直到亡国,始终做皇帝的耳目,担任猎犬和屠夫的双重角色。
锦衣卫虽然亲近,到底是外官,也许会徇情面,仍是不能放心。明成祖初起时曾利用建文帝左右的宦官探消息,即位以后,以为这些内官忠心可靠,特设一个东厂,职务是“缉访谋逆妖言大逆等”,完全和锦衣卫相同。属官有贴刑,以锦衣卫千百户充任,所不同的是用内臣提督,通常都以司礼监秉笔太监第二人或第三人派充,关系和皇帝最密切,威权也最重。以后虽有时废罢,名义也有时更换为西厂或外厂,或东西厂、内外厂并设,或在东西厂之上加设内行厂,连东西厂也在伺察之下。但在实际上,厂的使命是没有什么变更的。
厂与卫成为皇帝私人的特种侦探机关,其系统是锦衣卫监察侦伺一切官民,东(西)厂侦察一切官民及锦衣卫,有时或加设一最高机构,侦探一切官民和厂卫,如刘瑾的内行厂和冯保的内厂,皇帝则直接监督一切侦缉机关。如此层层缉伺,层层作恶,人人自疑,人人自危,造成了政治恐怖。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