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普通大众的130堂中国历史课,寻找被忽略的历史逻辑
1.这套中国历史,作者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讲透几千年中国历史的演进。
这是一套专注“讲透中国历史”的中国通史。寻找被忽略的历史逻辑,拨开层层迷雾,回归中国历史的常识,历史不只是将相和英雄人物,也不只是刀光剑影和王朝更替,还有更多令人惊叹的历史运作逻辑和丰富的细节。2.这是一套与众不同的中国通史。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讲给大家。活在,我们要读的人,用的新视角写的中国历史。
3.一套当代学者讲给普通读者的中国历史。用既正儿八经、又简洁愉悦地方式,讲出了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就像《秦谜》《历史的温度》那样讲述有情感、有思想的历史。
4.这套中国历史大的特点就是“新”。
作者说,“我会比较强调跟传统说法不一样的部分,而如果传统说法在这一百年中没有被挑战或被推翻,我就不讲了”。它吸收了专家学者的严肃认真,却没有学院的刻板僵硬;它采用了轻松幽默的讲解方法,却不是没有节操的搞笑和插科打诨;它主要不是讲哪一年发生了哪件事,也不是繁琐考证一个新历史知识,而是告诉我们历史演进的脉络,寻找历史运作的逻辑,启发我们新的认知。
内容简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不是为读者介绍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而是发掘中国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提供一套崭新的读懂中国历史的认知方法。系列共4辑13册,全景呈现“中国”这个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体的演进。
第4册《帝国的昂扬精神》紧紧围绕“昂扬精神”,帮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的文学、思想、政治、民众心态,你会看到:
汉承秦制,秦确立的帝国模式和帝制模式通过汉的运作,生长得更加繁茂;
汉初七十年其实和秦朝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在执行法律上没那么僵硬;
西汉盛期的一个特点就是自信,通过华丽的文字和强有力的行动体现出来;
董仲舒的儒学混杂了方士的阴阳五行和谶纬之术;
司马迁在讲匈奴问题的时候,用了三篇列传,排序很有讲究……
作者简介
杨照,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杨照现任台湾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他的创作包括文学、历史、经典著作导读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故事照亮未来》《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迷路的诗》《想乐》《永远的少年》《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寻路青春》《推理之门由此进》《呼吸》等。
精彩书评
杨照先生是我敬佩的历史学者,其知识之渊博,对新的考古、研究发现之敏感,在一般历史学家之上。
——许纪霖(著名历史学者)
中国历史有不同的写法。杨照先生这套中国历史重点不在历史叙事,而在于寻找中国史文化上的根源。这就说明了,世界上的古老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根源。这种写法在阅读中会给我们更多更新的思考,受益无穷。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杨照穿越学术圈内外,故行文生动而颇具深意。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汉承秦制与汉朝的确立
01 视角不同,对历史的解释也会不同- 002
02 层出不穷的新史学方法- 007
03 新史学观念改变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011
04 新眼光发现更加丰富的中国历史- 016
05 朝代史模式无助于理解秦汉之际- 019
06 刘邦收拾诸侯列国(上)- 022
07 刘邦收拾诸侯列国(下)- 025
08 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收拾诸侯列国- 028
09 与民休息和“汉兴七十年”- 033
10 黄老之治是怎么回事儿- 038
11 汉朝对秦朝的反思是开创新帝国的关键- 041
第二讲 汉朝前期的统治
01 与民休息和无为而治- 044
02 汉武帝即位前的帝国秩序- 048
03 宫廷的时代变化- 052
04 从无为向有为的转变- 055
05 杂糅的儒家- 058
06 外儒内法- 062
07 中朝凌驾于外朝之上- 067
08 第一个淮南王刘长- 070
09 第二个淮南王刘安- 073
10 朝廷削藩- 076
11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080
第三讲 汉武帝的豪迈与哀愁
01 博士制度与人才选拔- 086
02 人才选拔的一系列制度- 088
03 皇权集中与巫蛊案- 093
04 巫蛊案的思想背景- 097
05 “天人感应”与政治策略- 100
06 绝对皇权的后遗症- 103
07 游牧和农耕之间的冲突- 107
08 匈奴的崛起- 111
09 汉朝初期对匈奴无可奈何- 114
10 和亲策略- 118
11 汉文帝时期的汉匈关系与李广- 121
第四讲 李广难封
01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 126
02 李广与匈奴交手- 129
03 汉武帝准备对付匈奴- 133
04 马邑之战诱前后- 138
05 李广的个性- 141
06 新一波攻势- 145
07 再度出征- 148
08 李广之死- 153
09 李广的郁闷- 156
10 李敢和李陵- 159
第五讲 太史公与中国史学精神
01 太史公是什么意思- 166
02 读《史记·太史公自序》- 168
03 司马迁子承父业- 171
04 司马迁的志愿- 174
05 “继《春秋》”! – 177
06 如何才能“继《春秋》”- 182
07 司马迁的信念- 186
08 司马迁《报任安书》坦陈真实的心迹- 189
09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而招辱- 193
10 司马迁的苦衷和贡献- 197
第六讲 昂扬精神的文字表达
01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02
02 太史公的独特设计- 206
03 《史记·封禅书》与《史记·平准书》- 210
04 太史公的历史学精神- 214
05 昂扬时代氛围的另一种表达- 218
06 赋的起源- 222
07 贾谊的《鵩鸟赋》- 225
08 枚乘的《七发》- 228
09 《七发》的文字奇观- 231
10 文辞的力量- 236
第七讲 华丽而夸张的汉赋
01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240
02 汉赋彰显时代精神- 242
03 想象力和文字的极致- 246
04 华丽还是空洞? – 250
05 赋比辞更加夸张- 253
06 夸张还是矫饰? – 256
07 从汉赋看汉武帝时代的矛盾- 259
08 汉武帝传位汉昭帝- 262
09 四位辅政大臣的路线之争- 265
10 《盐铁论》之争- 268
11 霍光的胜利- 273
第八讲 经书今古文之争与政治斗争
01 《盐铁论》之争背后的思想角力- 278
02 知识的保存者—— 博士- 281
03 秦始皇的焚书令和以吏为师- 284
04 五经博士的设立- 287
05 今文经学刚开始时是主流- 290
06 古文经学的兴起- 293
07 古文经学对今文经学的挑战- 296
08 董仲舒的今文经学- 299
09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 302
10 董仲舒的经学与汉朝政治- 305
11 董仲舒构建的意识形态- 309
12 “天人感应”学说的后遗症- 312
第九讲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谶纬文化
01 董仲舒主张抬高圣人,却抬高了解经者- 316
02 谶纬是今文经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319
03 谶纬对孔子的离奇解释- 322
04 董仲舒将阴阳学说引入儒学- 326
05 谶纬的流变- 330
06 一切都是为了集权- 333
07 货币经济的发达和土地买卖- 338
08 西汉后期的土地兼并- 341
09 重农并非重视农民- 345
第十讲 帝国宿命与王莽改制
01 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产生的恶果- 350
02 皇权集中使宦官钻了空子- 352
03 皇权掌控不了中朝- 355
04 帝国政治的宿命结构- 358
05 王莽崛起的背景- 363
06 理想主义的儒者王莽- 366
07 王莽同时掌握了中朝和外朝- 370
08 古文经学对王莽的支持- 373
09 王莽做事都要有经书的根据- 376
10 谶纬提供给王莽登基的政治合法性- 379
11 新朝的复古- 382
12 王莽改制,后患无穷- 386
13 成也复古,败也复古- 389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