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由英国王室派遣,东印度公司资助,马嘎尔尼勋爵率领的英国访华使团抵达中国,目的是觐见清廷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此即清王朝和海上霸主大不列颠这两个欧亚帝国在18世纪晚期的初次正式接触。本书从历史角度审视了两大帝国的这次具有象征意义的会面。作者摒弃了传统针对此类问题的欧洲中心观,代之以一种对称性的叙述,通过详细考察中英礼仪冲突的表象和实质,旨在打破文化中心论及现代性宏大叙述对历史研究的垄断。
编辑推荐
本书第六章的标题是“沿中线而行”,何谓“沿中线而行”?何伟亚引用乾隆皇帝对清廷官员的告诫:“在处理与外来者(外夷)有关的事物时,你们必须在铺张浪费与匮乏之间采取中间路线(丰俭适中),以便正确地遵循朝廷的常规(体制)。”英国使团的遭遇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行程伊始,马嘎尔尼便在日记中感叹,“东方帝国供给之丰,对他国使臣的优待,几世所罕见。”但抵达北京入住圆明园的居所后,这位英国使臣又对住所的鄙陋不甚满意:“余一入此室,心中大异,以其前此招待何其恭,今又何其一陋至此。”
进而言之,“沿中线而行”似乎也隐喻本书的考察将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作者自言对中英两国的文献给予了同等对待,并尽可能隐去自身立场,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姿态来面对资料。作者指出,在对中英礼仪的探讨中,本书正是要努力彰显历史研究的人文学科取向:即把现象看作独特的事例,通过历史学的诠释,来得出可能(但并非必然)的概括性结论。
进而言之,“沿中线而行”似乎也隐喻本书的考察将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作者自言对中英两国的文献给予了同等对待,并尽可能隐去自身立场,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姿态来面对资料。作者指出,在对中英礼仪的探讨中,本书正是要努力彰显历史研究的人文学科取向:即把现象看作独特的事例,通过历史学的诠释,来得出可能(但并非必然)的概括性结论。
作者简介
何伟亚(James L. Hevia),男,美国学者。原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系副教授,现任芝加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曾以《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一书获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
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彩插
译序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帝国主义研究的新模式
第二节 伟大的转变与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
第三节 朝贡体系及其评论者
第四节 礼仪问题
第五节 超越象征性和功能性礼仪
第六节 开展本项研究的若干考虑
第二章 多主制:清帝国、满族统治权及各领土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18世纪的清帝国
第二节 多元中心,多元权力
第三节 清帝国的亚洲腹地
第四节 海疆
第三章 计划和组织英国使团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乔治三世致乾隆帝的信函
第三节 公共领域与马嘎尔尼勋爵的智者世界
第四节 国民性
第五节 有关品味和中国形象的讨论
第六节 典礼、主权和外交
第七节 礼仪外交到商业外交
第八节 从圣·詹姆斯宫廷到中国海岸
第四章 光彩炫目的所罗门王:英国使团在中国
第一节 博物学家的观察
第二节 第一次会面
第三节 表演舞台
第四节 觐见谈判:谈论公共领域
第五节 礼物与英国制成品
第六节 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皇帝
第七节 谈及商业
第八节 在北京发生的事
第五章 宾礼与各领土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清帝国话语中的“宾礼”
第二节 礼仪的形而上学和帝国礼仪
第三节 君主权力与宾礼
第四节 宾礼和统治权的构建
第五节 作为行为的礼仪
第六章 沿中线而行:问候与准备
第一节 初次接触:通告与进入帝国的请求
第二节 准备接待
第三节 英国礼物与帝国赏赐
第四节 为使团觐见做准备
第五节 礼仪危机Ⅰ:帝国官员的管理不当
第六节 礼仪危机Ⅱ:重新估计英使之来意
第七章 汇聚:觐见、上谕和赠礼
第一节 为英国使团而对帝国觐见所做的改动
第二节 帝国觐见
第三节 皇帝的介入Ⅰ:皇帝的诗
第四节 皇帝的介入Ⅱ:赠礼
第五节 热河的大朝和宴会
第六节 礼仪危机Ⅲ:重新评价英国使团
第七节 1793年9月23日的上谕
第八节 使团准备离开及对英国人禀性的深入评估
第八章 结束宾礼过程
第一节 皇帝对马嘎尔尼六项请求的答复
第二节 从北京到杭州:松筠与马嘎尔尼
第三节 从杭州到广东:长麟与马嘎尔尼
第九章 宾礼与外交
第一节 宾礼与清帝国的形成
第二节 马嘎尔尼勋爵与外交
第三节 一次交锋
第十章 从事件到历史:中西关系史上的马嘎尔尼使团
第一节 作为清帝国先例的英国使团
第二节 作为英国先例的马嘎尔尼使团
第三节 欧美话语中的磕头问题
第四节 乾隆皇帝的信与朝贡体制综合体
第五节 从帝国常规到民族—国家的叙述性历史
第六节 历史的视野
附录
参考文献
文前彩插
译序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帝国主义研究的新模式
第二节 伟大的转变与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
第三节 朝贡体系及其评论者
第四节 礼仪问题
第五节 超越象征性和功能性礼仪
第六节 开展本项研究的若干考虑
第二章 多主制:清帝国、满族统治权及各领土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18世纪的清帝国
第二节 多元中心,多元权力
第三节 清帝国的亚洲腹地
第四节 海疆
第三章 计划和组织英国使团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乔治三世致乾隆帝的信函
第三节 公共领域与马嘎尔尼勋爵的智者世界
第四节 国民性
第五节 有关品味和中国形象的讨论
第六节 典礼、主权和外交
第七节 礼仪外交到商业外交
第八节 从圣·詹姆斯宫廷到中国海岸
第四章 光彩炫目的所罗门王:英国使团在中国
第一节 博物学家的观察
第二节 第一次会面
第三节 表演舞台
第四节 觐见谈判:谈论公共领域
第五节 礼物与英国制成品
第六节 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皇帝
第七节 谈及商业
第八节 在北京发生的事
第五章 宾礼与各领土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清帝国话语中的“宾礼”
第二节 礼仪的形而上学和帝国礼仪
第三节 君主权力与宾礼
第四节 宾礼和统治权的构建
第五节 作为行为的礼仪
第六章 沿中线而行:问候与准备
第一节 初次接触:通告与进入帝国的请求
第二节 准备接待
第三节 英国礼物与帝国赏赐
第四节 为使团觐见做准备
第五节 礼仪危机Ⅰ:帝国官员的管理不当
第六节 礼仪危机Ⅱ:重新估计英使之来意
第七章 汇聚:觐见、上谕和赠礼
第一节 为英国使团而对帝国觐见所做的改动
第二节 帝国觐见
第三节 皇帝的介入Ⅰ:皇帝的诗
第四节 皇帝的介入Ⅱ:赠礼
第五节 热河的大朝和宴会
第六节 礼仪危机Ⅲ:重新评价英国使团
第七节 1793年9月23日的上谕
第八节 使团准备离开及对英国人禀性的深入评估
第八章 结束宾礼过程
第一节 皇帝对马嘎尔尼六项请求的答复
第二节 从北京到杭州:松筠与马嘎尔尼
第三节 从杭州到广东:长麟与马嘎尔尼
第九章 宾礼与外交
第一节 宾礼与清帝国的形成
第二节 马嘎尔尼勋爵与外交
第三节 一次交锋
第十章 从事件到历史:中西关系史上的马嘎尔尼使团
第一节 作为清帝国先例的英国使团
第二节 作为英国先例的马嘎尔尼使团
第三节 欧美话语中的磕头问题
第四节 乾隆皇帝的信与朝贡体制综合体
第五节 从帝国常规到民族—国家的叙述性历史
第六节 历史的视野
附录
参考文献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请先
!